2022年湖北省高校专项计划专题
来源:湖北招生考试 Date:13/04/2022 10:29

      1、什么是高校专项计划?

      高校专项计划,又称农村学生单独招生,是国家为更好地促进教育公平、让更多的农村学生上大学而出台的一项优惠政策。高校专项计划定向招收边远、贫困、民族等地区县(含县级市)以下高中勤奋好学、成绩优良的农村学生。

      2、哪些学生有资格参加高校专项计划?

      (1)符合2022年统一高考报名条件;

      (2)本人及父亲或母亲或法定监护人户籍地在实施区域的农村,本人具有当地连续3年以上户籍;(湖北省考生生源范围:阳新县、武当山特区、丹江口市、郧阳区、郧西县、竹山县、竹溪县、房县、张湾区、茅箭区、监利市、洪湖市、远安县、兴山县、秭归县、长阳县、五峰县、当阳市、南漳县、保康县、谷城县、孝昌县、大悟县、团风县、红安县、罗田县、英山县、浠水县、蕲春县、麻城市、通城县、崇阳县、通山县、恩施市、利川市、建始县、巴东县、宣恩县、咸丰县、来凤县、鹤峰县、神农架林区等42个县(市、区)

      (3)本人具有户籍所在县(市、区)高中连续3年学籍并实际就读。

      符合上列要求的湖北省考生,需在规定时间内登录“湖北省高考招生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网址http://zspt.hubzs.com.cn)申报专项计划报考资格。此外,报考高校专项计划的考生还需于4月25日前在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完成报名申请。考核合格考生方可报考高校专项计划。

      注:从2023年高考招生起,往年被专项计划录取后放弃入学资格或退学的考生,不再具有专项计划报考资格。

      3、高校专项计划如何填报志愿?

      入选高校专项计划资格的考生均须参加高考,单报志愿、单独录取,高校专项计划招生办法由有关高校确定并在招生简章中明确,录取分数原则上不低于有关高校普通类招生所在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

      2021年,湖北省具备高校专项计划报考资格的考生在本科普通批单设志愿栏内填报高校专项计划志愿,只能填报1个院校专业组志愿。

      2022年的填报方式以湖北省招办公布的最新政策为准,也可查阅2022年《湖北招生考试》杂志刊载的相关内容。

      4、报考流程

      3月28日至4月8日

      湖北省考生登录“湖北省高考招生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网址http://zspt.hubzs.com.cn),按要求提交材料,完成网上申报。

      4月25日前

      有关高校公布招生简章,考生登录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完成报名申请。

      5月20日前

      考生关注“湖北招生信息网”(http://zsxx.e21.cn)发布的专项计划报考资格审核通过考生公示名单。

      5月底前

      考生可关注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或高校官网公示的高校专项计划考生初审合格名单

      6月7日至8日

      考生参加全国统一高考

      高考后至出分前

      部分试点高校组织考核

      高考出分前

      高校确定并公示入选资格考生名单

      高考出分后

      考生按照省招办要求填报高校专项计划志愿,高校完成录取并公示。

      5、2022年具有高校专项计划资格的高校名单及招生简章

教育部直属

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化工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

华北电力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外国语大学

北京语言大学

中国传媒大学

中央财经大学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南开大学

天津大学

复旦大学

同济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

东华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外国语大学

上海财经大学

南京大学

东南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

河海大学

江南大学

南京农业大学

中国药科大学

浙江大学

合肥工业大学

厦门大学

山东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大连理工大学

东北大学

吉林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

东北林业大学

武汉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武汉理工大学

华中农业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湖南大学

中南大学

中山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重庆大学

西南大学

四川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

西南财经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长安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陕西师范大学

兰州大学

     

 

其他高校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

大连海事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北京工业大学

黑龙江大学

上海大学

苏州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

福州大学

郑州大学

湖南师范大学

广西大学

西南政法大学

四川农业大学

贵州大学

云南大学

西北大学

   

 

(编辑:余梦颖  责任编辑:伍戈)